一、防汛
新中国成立前,生产力低下,抗洪排涝靠“三车”,收效其微,出现一雨便灾的局面。民国期间,防汛工作由农民自发组织。汛期一到,圩甲带领农户巡视圩堤,如有险情,各圩即集中水车排涝,小灾尚可应付,如遇大灾则无能为力。
新中国成立初期,防汛工作由乡人民政府的乡长和各行政村村长负责修圩防涝,汛期组织巡逻队日夜轮流值班,发现险情立即组织抢险。但由于水利设施建设缓慢,仍摆脱不了水灾的危害。1954年4~7月,发大水,坛丘地区最高水位4.47米。乡村两级领导及时组织抗洪排涝,出动劳力,“三车”日夜不停,但无济于事,境内有9只外围圩被洪水冲垮,33.3米圩岸被冲塌,一万多亩农田被淹,42间农房倒塌,947户2741间房屋积水深度0.5米。
60年代后,利用流动机船、电力排灌站增强抗洪能力,改变了一雨便灾的局面。
70~80年代,陆续构筑联圩,建造大量排灌泵站,小联圩并入大联圩,抗洪能力明显增强。1999年6月上旬至7月初连续降雨,坛丘最高水位4.71米,为历史最高。各级领导组织各村及时抢险,24小时轮流值班,并亲临防汛第一线。龙桥村的南星圩、北星圩及麻洋滩沿线外围圩堤接连出险,但由于水利工程做得好,损失较小,全年水稻、油菜亩产分别比1998年欠收39.6公斤和4.5公斤。
二、抗旱
民国23年(1934年),坛丘遭受历史上罕见的大旱,干旱持续时间长,夏季酷热,最低水位1.67米,大部分河港干涸,30%的稻田因无水而未插上秧,成了荒田。坛丘百姓全力抗旱,但由于水位太低,水车吸不上水,粮食歉收三至五成不等。
1953年7月中旬起,天气极旱,7~8两月降雨量24.4毫米,坛丘最低水位降至2.45米。坛丘乡政府合理调配劳力、畜力和戽水工具,发动常年互助组和临时互助组,日夜车水,做到人停车不停,离水源远的田块采用踏“接车”等方法分级提灌。经过全力抢救仍有很多田块供不上水而严重减产。
1978年,夏秋大旱,干旱持续时间长,降雨量少,5~9月仅降雨3.42毫米,最低水位2.25米。为抗旱夺丰收,公社领导深入基层,各大队、生产队出动劳力,全力抗旱,投入农用排灌动力158台,出动劳力2300人,缓和旱情。是年水稻仍获丰收,平均亩产487.75公斤,比1977年增产69.35公斤。